2017年秋季赛季正式结束了,共四场比赛:
北京马拉松:4:16:20
南京马拉松(半程):1:56:23
合肥马拉松:4:01:03(全马PB)
无锡蠡湖半程马拉松:1:47:21(半马PB)
总体来说,在夏训初始定下来的全马目标并没有实现,而在我的比赛计划当中,并没有针对半马的突破。在合肥之前,整体的感觉是完全已经做好了sub4的准备,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反而是在背靠背的蠡湖半马中实现了事先完全没有想过的目标(本来想着今年实现150就可以了),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月份大连马拉松结束之后,休息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强度训练,频率也降低了,大致就是保持一下状态和运动的习惯。一直到六月中旬,周跑量都在30公里以内。6月中旬开始进入恢复训练周期,周跑量提升到40公里+,进入夏训的基础期。两周后开始进入强度期,基本的训练计划还是按照汉森的强度安排,每周五练,3强度+2轻松。
按照我的计划,强度期会持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八月底结束,然后预期在九月初或者中旬的比赛中检验,最理想的自然是北马,如果不能中签,就看附近的太原或者衡水,这个时候,哈尔滨其实是不在我的考虑范围的,以至于最后想去的时候也不给我中签了。。。
夏训进行的并不顺利,原因之一是今年的夏天特别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闷热,以至于我晚上八点出发仍然是无法忍受的闷,可以说,我这辈子没出过这么多汗;原因之二,为了躲避高温,我选择了将除间歇训练以外的训练安排在早上,意味着我要比以前早起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我为此提早了上床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各方面原因导致我其实在这种节奏之下并不能充分的休息,恢复出了问题, 训练的效果自然也会打折扣;原因之三,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导致我在两次高强度训练之后出现了感冒和发烧的症状,于是后面的那一周都不得不放弃强度训练改为恢复训练,两次中断了强度期,导致训练计划不能顺利完成。
综合来说,夏训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程度,因此对成绩的预期自然也就需要调低;同时,这也为以后的夏训提供了参考,如果以后的天气状况有所改善,还是考虑以晚间的训练为主;如果在遇到类似的高温高湿的情况,则降低目标,以保存实力秋季上强度为目的。
------------- 北京马拉松 -------------
北马出签的那一天,我并不抱太大指望,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已经有了太原保底,我甚至有点不希望北马中签了,但真的中签了之后也不需要犹豫,必然是弃太原保北京。
根据夏训的情况,自知本次破4无望,所以制定的目标系统的内容为:
- 如果天气、自身状况都良好,则拼一下405
- 如果各方面都正常没什么突出的良好感觉,则按照409的目标,争取比去年快1个小时,如果不能,尽量pb
- 430为保底目标
- 如遇极端天气或身体出状况,能完赛就行了
比赛当天艳阳高照,预报气温高达25摄氏度,果断放弃405,目标是争取pb,拼一下409.
起跑很顺利,600巡航通过长安街,3公里左右提速到550,然后一切都按照计划在进行,身体状况也很正常,唯一不正常的是我的心理状态,10公里之后,“我不想跑了”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一想到后面的30多公里,心里只有痛苦没有斗志,然后这段时间还不知不觉的借“酒”浇愁喝了很多水,以至于22.5公里的补给站吃下一根香蕉之后马上觉得撑得慌,从此再也不敢吃东西了。
天气果然越来越热,浇水,把冰块放进魔术头巾然后套脖子上都不能让我凉快起来,但是配速还比较稳定。北马的赛道对于我这种水平来说永远那么拥挤,每次进水站都像菜市场,有人在你面前突然停下拿水,有人突然莫名弯腰,更有人在你就要拿到水的时候突然斜刺里伸过一只手挡住你的前进路线,总之这场马拉松更像是一个以2.5公里为间距的变速跑。
接近30公里,一切都还正常,然后科荟桥便突然出现了,在我差点忘了还有这么个东西的时候。这个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完了这座桥之后我便感觉两条腿的小腿前方有抽筋的迹象,稍微活动了一下之后降速前进,接下来的几公里相继出现了小腿抽筋,左大腿抽筋的迹象,于是被迫再次降速,并开始寻找医疗喷雾进行缓解。
36公里大折返之后,再次停下来接受喷雾治疗,就在我抬起腿要继续前进的时候,左边的小腿一阵剧痛,该来的抽筋还是来了。于是后面的几公里正式演变成了跑到要抽筋便走,走到缓过来就跑,看到喷雾就凑上去,看见摄影师就想躲开(都走着了还要啥照片啊),然而其实并没有力气真的躲开。
一路煎熬之后,终于看到了终点拱门,自知415已然无望420不可能错过之后,便又开始盘算弄个什么成绩,一番琢磨觉得41616应该不错,嗯,想起来不错,但是还是做不到。
完赛之后自己总结了一下,这次的问题一方面在于训练不够,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准备不足,不仅是身体状态没有调整到最佳,自己的心理状态也不理想,并没有来到大赛前的备战状态。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而从好的方面说,这次崩溃也证明,自己大约已经稳定的进入了420以内的实力状态,相比东营,虽然同样是晒崩掉,但无论是成绩还是状态都要好过那次,而且这次似乎温度更高,证明夏训还是有效果的。
--------------- 南京马拉松 ----------------
南马并不是计划中的重量级赛事,只是为了给十月份找一个调剂,同时放飞一下因为放弃太原导致长时间没有离开北京出去玩的心。但是既然要跑,而且是在训练周期里面,就需要为这次设定一个目标,结合整个十月份的计划,这次南马的目标就是一次全马配速的节奏跑,最后几公里稍微加速一下即可。
南马的分区同样是个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来到半马选手的后一个分区,反正从出发开始一路便是变线超人,也好,全当锻炼心态了。
但不过我心态怎么好,跑不起来是一个事实,5公里比预期落后了一分钟,随后的10公里基本跑出了预期配速,但是拜中华门所赐还是比预期多花了40秒,第三个5公里终于跑出了预期的时间,然后便进入了景区的起伏路段,这段路开始变窄,但人也比之前少了不少,我打定主意保持住配速,虽然心率略有上升,但这点上升并不至于让我乳酸爆掉。
咬牙顶上最陡的一段爬升,我决定利用下坡加速,后面的路段不再考虑配速,随性的跑完就好。
冲过终点,停表,短信到,拿出手机一看,竟然是成绩短信,效率高的我不敢相信,然而事后知道,像我这么幸运的并不多,很多人直到组委会正式公布成绩都没有收到短信。
总体来说,这次训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虽然前期的左冲右突对节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整体还是保持了目标配速,算是一次成功的高“成本”训练。
----------------- 合肥马拉松 ----------------
广马抽签失败之后,我在合肥和桂林之间摇摆了好久,两个赛事评价都还可以,天气也都合适,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合肥,无他,交通便利。而这场赛事便正式成为了年终大考,能不能完成破4的目标,便在此一举,说实话,就算没破4,我也没有动力再去报一场了。
为了这次考试,整个十月份是我自今年4月以来,对于训练课表执行得最彻底的一次,没有任何一次强度训练缺席或是打折扣,并且吸取北马的教训,加强了核心力量的训练和腿部肌肉力量的训练,从赛前的LSD来看,虽然比之无锡时候的状态有所下降,但似乎完成目标问题不大。10月份的整体跑量也第一次突破了240公里,达到274公里。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收获的时候到了。
赛前两周开始减量,同时一直关注RQ网上面数据,减量之后体力和疲劳都会下降,同时状态逐渐回升,按照RQ官方的说法,状态指数回归到正值之后会是比较好的状态,但是具体回到哪个区间才是最好的状态需要因人而异,所以通常需要试验几次之后才能知道哪个状态是最适合自己的,这次记录也是为自己以后提供一个参考。
然而世事总是难料,就在出发前一天,身体忽然感受到了感冒的症状,到达合肥之后更是鼻涕不断,以至于我不得不开始盘算如果周日一早上醒来正好是最严重的症状怎么办,后备策略仍然分三步:
- 如果真的感冒了,但症状很轻,保430
- 如果感觉乏力,试试能不能完赛,或者体验一下收容车
- 如果伴随发烧,就当一会儿观众好了
自古福无双至,从来祸不单行,就在我趁着领物的时候熟悉了整个起点的情况并对周日早上的活动全部推演过确保万无一失并稳妥的选择了没有任何合肥地方美食特色的陕西臊子面作为晚餐并且早早地回到酒店洗澡收拾装备喝着热水准备休息的时候,忽然肚子开始翻腾。于是,从晚上十点到早上四点,被厕所召唤了三次的我,似乎怎么也不能说是睡好了。
早上起来,吃饭穿衣服检查装备,再次排空,带着似乎还是有点拉稀的症状,我出门赶往起点。
其实当天合肥的天气很好,有点阴,很凉爽,但又不是很冷的那种,热身之后不会很快的冷下来,主持人一直像打了鸡血似的,热身台上身材不错的妹子也一直带领大家做着准备活动,但是就是不说开赛,直到时间过了八点,才上来一个领导开始讲话,等到发枪,也就过了八点五分。
合肥的赛事规模并不算大,至少对于马拉松来说不大,全马6000人的规模,再考虑到和上马的冲突,估计实际到场的可能不到5000,因而全马的分区内异常宽松,而且我也第一次在枪时1分多一点就通过了起点。
虽然靠前,但你得承认前面还是有上千人的,而这上千人中,至少有半数其实都算是障碍,因为我要超过去。因此第一公里必然是跑不开的,但心率却比预期的要高,以至于佳明对于我当天的状态预期是-3,也就是说我当天的状态低于平时的平均状态,理论上说,应该放弃对于成绩的期望,至少是降低预期。但是在身体并无异样感觉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怂,是不是早了点。。。
第一个拐弯之后进入持续好多公里的大直道,队伍逐渐散开,按照预定计划提速到520~530区间,开始逐渐超越一些全马选手,也不断地被半马选手超越。
从3公里开始到10公里左右这段时间一直有些控制不住配速,跑着跑着就会进入510配速的区间,有时候甚至会不知不觉的这样跑几百米,直到我去看手表或者每公里提示才会意识到需要降速,因而在第一公里跑了6分钟的情况下,5公里计时点仍然按照预定的计划在27:23左右到达,而第二个五公里只花了26分11秒,虽然并未感觉到任何疲劳,但这个速度确实有些冒进。
大直道的好处就是GPS不太会飘,而且跑开了之后不需要左冲右突,每次手表提示公里报时,通常就可以在10~20米的距离发现公里牌,而且由于是往返路线,可以直接看到跑回来的半程选手,我开始并没有刻意去往返程的路线去寻找,以至于我第一次看到对面赛道有人跑过来便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无数次登上媒体的无臂跑者任耀,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真人。
10公里之后整体节奏比较平稳了,也彻底进入了525左右的目标配速区间,不需要刻意去控制了,开始进入观望对面赛道的时间,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对面赛道除了偶尔出现的志愿者和一两辆呼啸而过的不知道干啥的车之外,啥也没有。
终于在一座桥上看到了迎面而来的计时车,以及随后的一群黑脑袋,我大致数了一下,第一集团有7个黑脑袋+1个白脑袋,没有国内选手的身影,赛程过半第一集团还有这么多人,大约意味着这次的成绩不会太好了。
陆续不断地看到一些国内选手,因为是全国锦标赛,能不断地看到一些专业选手,而女子第一集团之后,便开始零散的有挂着D字号码布的达级选手(事后知道本次比赛有两人达到国家一级)。其实从17公里过后便开始有一点疲惫的感觉,需要一点刻意的努力才能保持住配速,这无疑不是一个好的预兆,按照我的估计,至少需要在22公里之后,最好是25公里才开始刻意的去保持配速,将这个状态保持10公里,然后靠意志力顶过最艰难的那2~3公里,后面的就是尽力跑到终点。17公里进入初步的疲劳状态证明佳明的预测是靠谱的,而我也确实没有调整好。好在这段时间对面赛道不断地有人跑过来,我可以靠观察他们来转移注意力,同时这个时候还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保持配速,因此这段路还算顺利,但已有了一些不祥的预感。
1小时54分通过半程点,比我预期的要快一分半左右,然后便进入了折返赛道,开始观察后面的选手,特别是官方400兔子的位置,慢慢的,对面的赛道就变成了稀稀拉拉的遛弯选手,这个时候再看对面赛道已没有任何激励意义了,转而关注自己的状态,而这个时候也确实需要刻意去关注才能保持配速了。
从25公里开始,便需要不断的通过给自己设定目标点来保持跑下去的动力,而通过27公里点之后更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感,一度想要走上一会儿,第28公里掉到了546的配速,这简直就是东营的复刻,难道再一次重蹈东营的噩梦?
上帝要是为人关上了门,总会给你开扇窗,窗户底下再放一个悬崖。尽管掉速,仍然咬着牙顶过28~30公里,慢慢的,难受的感觉消失了,身体再一次感受到了可持续的输出,虽然仍需要努力,但已没有那么痛苦。30~32公里连续三公里又回到了530左右的配速。我找到了这扇窗户,却暂时还没发现窗户下的悬崖。
32.5公里补给站,在这里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在中途我决定走着把吃盐丸、喝水这些事情做完,偏偏这个站点还是只有整瓶的水,就在我把喝了一半的水小心的放在赛道边上之后再次起跑的时候,发现两条腿不仅疲惫不堪,而且隐隐有抽筋的迹象;二是我在这个站拿了一个跑能的能量胶,但是又暂时不想吃,于是系在了腰包上面,跑能的这个胶不同于一般的能量胶,不仅个头大而且极沉,系上以后始终觉得往下坠,而且随着身体的晃动还会不断敲打身体,但是考虑到从10公里开始便已经没了任何食欲甚至隐隐有点撑的感觉,我又不敢这个时候把它吃下去,就这样煎熬了一公里多,我忍痛把它扔在了赛道边上。
既然已经跳下了窗户,是悬崖也只能认了。后续的10公里变成了不断和抽筋作斗争的征途,策略一自然是见着喷雾就上,喷上之后的一阵凉爽大约能顶上几百米;策略二是调整跑姿,刻意的感受每次落地之后抬起脚部的动作,用臀大肌和四头肌的发力来缓解小腿肌肉的压力;策略三,降速,问题严重了就走一走。这个时候自己估算了一下时间,如果后10公里能保持6分以内的配速,那么仍然是可以达标sub4的。
然而抽筋的感觉注定是要越来越严重的,过了37公里,已经明显无法保持6分以内的配速了,再加上不时需要走一走,平均每公里配速已然降到630开外,然后一路继续计算和调整自己的目标:
- 3小时30分38公里:失败
- 3小时40分39公里:提前一分钟到达
- 3小时45分40公里:失败
眼看着40公里的牌子就在手边,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刀旗开路,气球飘扬,鲜红的气球上“4:00”无比刺眼,我就这样被400兔子集团碾压而过,动过跟一下的念头,然而一抬腿时小腿的感觉清晰无比的告诉我,放弃吧。
虽然sub4无望,但拼死一搏还是要的,拐过最后一个弯道,终点拱门依稀可见,我却仍然徘徊在抽筋的边缘,跑上100米就要走上一会儿,终点拱门的计时器渐渐清晰,我却不能完成最后哪怕一百米的冲刺,终点的摄影师恰如其分的记录了我痛苦的表情,其实痛苦并不来自身体,而是不甘的内心。
过线,停表,摇了摇头,我甚至没有心情去看一眼手表记录的结果,都不重要了,PB是一定的,但没有达到目标的PB终究少了点什么。就这么,结束了么。。。
--------------------- 无锡蠡湖半程马拉松 ---------------
会报名蠡湖半马,缘于上半年无锡之旅,汇跑的组织,赛道的相对平坦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加上一场大雨让我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江南大学的美景,在明知合肥背靠背根本无望搏一个成绩的情况下,我仍然报名了。
合肥之后休息了两天,跑完当天特意在组委会的休息区做了按摩,当天和第二天一直都穿着压缩裤,虽然不是恢复专用,但聊胜于无,到了周三,下楼已全然无碍,便在中午换上衣服和跑鞋来到操场慢跑了6公里,状态尚可,RQ也显示即时跑力高于当前跑力,似乎恢复的还可以。于是第二天又跑到清华拉了一个3E+2M+1T的节奏训练,虽然最后一公里455配速略显疲惫,但整体状态还不错,似乎预示着这周仍然可以一战。
从这次恢复情况来看,猜测可能是三个原因:
- 这次特别注意恢复,而且当天没有着急赶火车回来而是在酒店休息
- 10月份上量狠造让自己体能大幅度提高
- 合肥的比赛因为后程抽筋并没有燃烧殆尽,特别是大腿肌肉还有力量
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赛前的恢复训练质量还是比较高的,让我对这个本是游玩的比赛又有了期待,因而制定出了比赛的策略:
- 530配速起步,两公里热身;3~10公里520配速,54分钟通过10公里计时点;11~16公里,515配速;16公里到终点,根据情况调整,如果感觉不好,努力保持配速,可适当降速,如果感觉有余力,就提速到510,最后两公里考虑更快一点。
从南马的状态看,我觉得我完全具有了半马150的实力,甚至可以搏一下148,但合肥的余威尚在,我还是稳妥的选择了保守,这次不求多么好的成绩,只要PB即达到目标,哪怕只PB一秒呢。按照上面的策略,就是稳稳的好于当前的PB152,而且可以搏一下150+。
周五休息一天,周六奔赴无锡,恰逢席卷全国的大降温,天气预报对于无锡周日的预期是7~11摄氏度,因而我在行李里面也特意加上了一套长袖的装备以防万一。因为周六感觉状态很好,再加上合肥没能达到预期其实是有点窝火的,最终决定要把最后的精力全都洒在蠡湖的赛道上,至于成绩,尽人事安天命。
周日早上起床,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去起点的路早已经踩过点,时间也都有足够的余量,六点半到达新体育中心,这次的起点和上半年的锡马不太一样,起点区域的安排也有很大不同,再加上这一大片区域弯弯绕绕的就像个迷宫,我想找到之前的那个公共操场热身然后用公共厕所解决排空问题的计划完全无从实施,索性直接在六点四十分来到存包车的区域,利用存包车边上的马路进行热身,六点五十五分开始花了十分钟排队上厕所,然后脱衣服存包进入起跑区域。
之前看到的指示图标识A区长38米,意味着其实并不能容纳很多人,从集结区边上的通道也能感觉出来,过了C区检录口之后通道里面还是乌央乌央的人,但是一旦过了B区的检录口,立刻变得空荡荡起来,甚至可以快速拉几个冲刺做一下热身,在通道里又稍微活动了一下,然后进入A区等待发枪。
在大家的“催促”声中,领导终于结束了讲话,众嘉宾于七点三十四分扣动了扳机,而我也第一次在枪时36秒之后便跨过了起点,过起点之后想要快速提速到目标配速,但是四五十米之后抬手一看还是六分出头的配速,看来身体不够兴奋,这个时候我A区菜鸡的属性便展现了出来,四周都是嗖嗖的往前超,而我一贯在前几公里找不到状态因而稳不住自己的配速,这次被大家一带,在前一百米过慢的情况下仍然跑出了518的配速,完全超过了预期配速,从第二公里开始提醒自己降速稳住,却仍然无法降到预定的配速,每一公里的时间都在510左右,后面我索性根据自己身体的感觉不去控制了,反正心率指标和体感都在可控制的范围。
但是,尽管我每公里的配速都在510以内了,四周的人仍然是嗖嗖的往前超,就算我出发靠前,但这么多5分以内配速的人还是让我有点吃惊。过了8公里,终于集团配速算是稳定下来了,周围的人并不算多,更谈不上拥挤,每个补给点都可以从容地找到一个桌子让我基本不减速的通过,这次吸取了之前北京和合肥的教训,每个补给站只喝一小杯水,基本是两小口。
5公里计时点的时间是26:12(没有官方计时器,一切都以手表为准),而10公里的计时点差不多正好52分,也就是说我的第二个5公里时间在26分以内,算起来如果保持这个配速不掉速,那么肯定可以达到150以内,即使是充分准备的比赛,这个成绩也是非常理想的了。因此尽管10公里后身体感觉尚好,我也没有任何加速出击的计划。
15公里计时点的时间不到1小时18分,第三个5公里仍然保持着25分多一点的时间,13公里的补给站吃了一个康比特的胶,感觉这个胶没有GU的那么稠,虽然比起我常吃的high5还是要甜一点,但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后可以考虑;15公里左右有个大哥看见我带了两只锡马的粉手套问我是不是参加了两届,我又给他解释这个是今年参赛一只完赛一只。也是这个事情让我发现其实我状态还可以,跑动中聊天一点都不费力。于是决定15公里后加速。
其实目标暂时只是提速10秒左右,大约455的样子,结果16公里直接整到了449,赶紧再降一点以防意外。这个时候整个身体已经有了疲劳感,强行把配速顶到T区顶端可能顶不到最后。
后面的几公里都保持了455左右的速度,18公里一拐弯进入江南大学。上次来时,大雨瓢泼,我甚至连校门都没有仔细看清楚,这次自然是有机会仔细观察一下,而一进校门一排女生的欢呼和加油也让我体会到了传说中的江南大学的风景,但身体逐渐加重的疲劳感也让我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加速了。
19公里路段有一个小桥,虽然坡度不大,但仍能感觉到吃力,20公里相对平坦便稍微彪了一下配速跑出全程最快的445,然后过了20公里计时点的桥又让我原形毕露,已经感觉到油尽灯枯的我没有再去生顶这个坡,而是用小步高频的方式上桥,然后放开控制让自己随着下坡提速,右转,左转,体育场门口硕大的横幅“我爱江大”映入眼帘,耳边躁动的,又是江大女生的加油和欢呼。不得不说这个时候来点鸡血还是很有用的,冲进江大体育场之后,本以为还有半圈要跑的我,忽然发现终点就在眼前,这不是伸手就到了么,于是鸡血再次发作,怎么着也得冲刺一下吧。
手指计时牌飞奔向前,这个本来在合肥就该做出的动作,虽然迟到了一周,终究还是出现在了2017年的赛场上。大致看了一眼计时牌,估计肯定是148以内,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过终点,停表,小步颠过去,然后慢慢走到完赛物品发放区域。
蠡湖半马的完赛物品发放区很有意思,第一个志愿者会给你奖牌,然后第二个志愿者给你一个袋子,告诉你地铁卡在里面,然后你就拿着这个袋子一路从志愿者手里收各种完赛物资,包括毛巾、香蕉、饮料、矿泉水、酱排骨、面包等,感觉就像个收租子的,“来来来,都交出来”。
总的来说,这场半马才有点年度收官之战的意思,合肥的经历总让人心有不甘,这次最后的三公里顶住也让我有了一点要燃烧殆尽的感觉,基本属于拼尽全力不留遗憾了。
----------------------- 冬训计划和来年规划 ----------------
据说雾霾就要来了,整个11月后期的计划也就是有霾就歇着,天气好就慢跑溜溜腿,从12月份开始进入冬训,为来年三月的比赛做准备。
这次冬训的重点主要是针对这个赛季的问题进行调整,重点之一就是后半程耐力,从目前来看,耐力培养的优先级已经远远高于速度能力了,虽然我的速度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但针对于明年上半年350的目标,甚至345来说,都不是瓶颈。而从今年的整个训练计划对比完整的汉森训练计划来看,我的训练侧重于汉森的速度跑和长距离跑,对于力量跑的部分涉及很少,这部分对于提高混氧能力和耐乳酸能力应该会很有帮助,这也是我现在最需要提高的地方。因此冬训会以提高混氧能力为主,每周会有一次训练内容为乳酸阈值附近的长距离间歇跑,再加一次渐进配速的混氧跑,辅以轻松跑+多组ST跑的恢复训练。
交叉训练部分,本次秋季赛季加强了核心力量和腿部肌肉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部分会继续保持。针对于抽筋的问题,有一种说法是抽筋是因为踝关节部分力量不足或者有伤导致小腿代偿,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增强踝关节的力量和稳定性对于我来讲确实是需要进行的内容,因此这个冬训计划加入适量的练习来强化踝关节,就算不是为了抽筋的问题,加强这部分也可以防止受伤不是。
今年的春季赛季和秋季赛季都是同样的参赛频次和类型,冬(夏)训之后进入比赛期,三(九)月中旬一个全马,四(十)月中旬一次半马,五(十一)月十日左右一次全马,然后接一次背靠背的半马,所不同的是春季赛季出成绩的比赛都在前面,而秋季赛季重点放在后面,秋季赛季的半马PB纯属计划外的收获,因为上半年的背靠背半马在630起步的情况下,10公里加速之后在13公里已经感觉到疲惫,除了因为东营崩的太彻底,自己恢复能力不够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秋季这次完全不同的表现应该也是自己进步的一个标志。
来年的春季赛季和今年类似,三月中或三月底的比赛可能就是春季赛季的大考了,在没有耐热训练的情况下,五月份的比赛想出成绩可能性不高,因此最迟到四月初,就需要完成对于冬训周期的检验,然后再跑一个体验性质的比赛。半马方面,还是会考虑北京长跑节或者同期其他赛事(比如从来没中过的上海半程),稍微的pb一下就好。
附上本次夏训周期和秋季赛季的训练日志,每个圈圈就是一次训练,圈圈越大代表强度越高,红色圈圈代表比赛(南马更像是一次训练而没有标为比赛)。规律的圈圈中出现的那三次不规律的圈圈,就是两次生病,外加一次北马之后的休息调整期。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ranshao.com/diaries/198864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