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晚些时候,这一消息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证实,广马也成为了中国大陆地区第八场获得国际田联金标认证的马拉松赛事(7场全马,1场半马),中国也一跃成为全球拥有国际田联金标认证马拉松最多的国家。那么这个小小的“金标”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众多中国马拉松赛事如此意乱情迷呢?
一、马拉松的“金标”是个什么标
金标赛事是国际田联(IAAF)对国际路跑赛事的一个认定。
从历史上看,金标赛事是2008年开始出现。当时国际田联路跑委员会提出了金标和银标两个等级,有49个比赛得到认证,其中金牌赛事12个。2010年,这个认证体系增加了铜标赛事,统称为国际田联路跑金银铜标赛事(IAAF Road Race Label Events)。有的文章简称国际田联标牌赛事,但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国际田联有金标、银标和铜标赛事;中国田径协会有金牌、银牌和铜牌赛事。在中文表述中,国际田联(路跑委员会)认证“标”类赛事,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牌”类赛事,把“标”和“牌”放在一起,容易混淆。
从项目上,金标、银牌和铜标赛事分3块: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其他距离(10公里和其他距离)的路跑赛事。以金标赛事为例,在国内,扬州马拉松是唯一的IAAF半马金标赛事,国内其他金标赛事都是全程马拉松。
从要求上来说,金标赛事其实体现了专业性和标准化2个要求。
说到专业性,其实国际田联在评判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许多指标是按照竞技水准,针对专业运动员来的。例如赛道要求、特邀选手要求、电视转播要求、兴奋剂检测数量要求、医疗保障要求、计时要求等。以高水平选手为例,金牌赛事至少要邀请2大洲(区)的4个国家的6名男子和6名女子特邀选手。这个特邀选手的认定包括近期(前2年)最好成绩(2018年参赛,前2年需达到男子2:09:30、女子2:28:00);在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国际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国际田联越野世界锦标赛的名次(前25名);国际田联认定的金标、银标赛事的冠军头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途径成为特邀选手。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经纪人或个人等不同途径,从国际田联的“特邀选手库”中去邀请。这个库的人数随着大赛的举行,是不停变动的。银标和铜标赛事的“特邀选手”的要求,标准略低。
说到操作性,如前所述,国际田联的金标赛事,列出了需要做的一些类别和相关事情,其实是一个“问题清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马拉松组委会按照要求全部做完了,就可以通过地区或国家的田径协会,向国际田联申请认证。
显然,金标赛事需要按照专业的标准,规范操作,无疑要加大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当然,这些投入也会部分惠及大量的普通跑者。这个就要看组委会是不是单纯为了国际田联“标”类赛事的要求“填空”还是顾及普通跑者需求了。
二、“金标”马拉松的联动效应
马拉松组委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去申请国际田联的金标赛事,到底图个啥?通俗地说,有什么用?金标赛事,还是有用的。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为了名和利。
从名的角度来说,金标赛事是目前国际田联认证体系中的最高类路跑赛事。有了金牌赛事的头衔,对举办城市来说,就可以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对马拉松赛事来说,有了“金字招牌”,可以吸引国内外业余选手报名。从国内角度看,的确,有时候跑者在选择赛事,特别是同一周举行的赛事时,是否是金标赛事是一个影响因素。东营马拉松2008年开始举办,2009年吸引了11个国家的1000名国际选手。2014年评为国际田联银标赛事后,2015年参赛选手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后成为金标赛事,2018年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31976人报名参赛(全程、半程13434人)。
从利的角度看,金牌赛事在招商时,底气更足。因为金牌赛事(包括银牌、铜牌赛事)的稀缺性和高端性,更能吸引商业商的青睐。简单说一条,从电视转播角度,金牌赛事至少要在5个国家进行电视播出,单纯从覆盖面来说,对赞助商的回报还是有吸引力的。金标赛事之一的兰州马拉松2018年的比赛通过拉加代尔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国内则通过兰州电视台和甘肃卫视播出。
其实除了名和利,更重要的是,金标赛事可以促进举办方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接轨,规范办赛,提高办赛水平。甚至,某种程度上起到一个“倒逼”的作用。当然,至于国际田联金牌赛事的“举办标准”是不是就是“ISO标准”,或者说唯一标准,是不是每个城市马拉松都需要申请国际田联的金牌赛事,这是另外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金标”不是只靠钱就可以解决的
国内马拉松及路跑类赛事要成为金标赛事,需要按照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径协会的要求来,具体来说,有时间方面的要求和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
从时间方面来说,申请国际田联的金标赛事,该赛事至少已经举办过2届,并且是年度性的赛事。也就是说,最快第3届举办时,可以申请。当然,现在申请“标”类赛事,一开始只能申请铜标赛事。铜标赛事认证成功后,第4年可以申请银标或金标。即,铜标赛事可以申请银标,也可以直接申请金标。以广马为例,广州马拉松2012年首次举办,2016年上半年获得国际田联铜标赛事(其实是2015年12月的赛事)。国际田联的“标”类赛事的有效期,或者说保质期是1年,无论第一次申请铜标赛事或之后申请更高级的银标、金标,或金标赛事再次申请,都需要在赛事举办前30天申请成为“标”类赛事。国际田联收到申请会委派技术代表进行评估,然后赛事组委会在比赛结束10天内提交相关报告,经由国家或地区田径协会递交到国际田联。因此,获得“标”类赛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年检”。
在操作路线上,成为国际田联“标”类赛事之前,要先经过中国田径协会这一关。具体来说,要先成为中国田径协会的A类赛事(之前也称为共办赛事);先成为中国田径协会的金牌赛事;然后由通过中国田径协会去申报。目前在新增赛事方面,中国田径协会每年推选不超过5场评选国际田联铜标赛事;在升级方面,在已有的铜标赛事中,推选不超过4场评选银标赛事;在已有的铜标或银标赛事中,推选不超过4场评选金标赛事。
按照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有1102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举办。2018年,这个数据显然还会上升。如今中国的跑步市场早已今非昔比,跑者们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迷信“金标”,“金牌”这样的抬头,一场真心诚意以跑者为核心的赛事即使没有这些“标”也能够获得口碑和市场的回报。
其实,国际田联的“标”类赛事,就是一个需要和合适的问题,并不是每个赛事都要去申请。成为国际田联的“标”类赛事,需要相当的投入,对广大中小城市来说,并不合适,也不需要。当然,对经济条件较好,有这个诉求的城市和马拉松组委会来说,因时而动、量力而行才是可取的策略。
其实日本的马拉松很多都是不追求标牌的,:关西地区最大的三场大阪马拉松(3万人+)就不是标牌赛事(只有个日本田联JAAF,貌似还是AIMS?);神户马拉松(2万人)去年才认证了铜标而已,但也是AIMS认证赛事;京都马拉松没记错也是AIMS认证。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