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日,哈尔滨首届国际全程马拉松赛事拉开帷幕。引爆了一场充满着“东方小巴黎”味道的跑者狂欢。在跑马热潮持续升温的2016年,各地不断涌出新生马拉松赛事,随之而来的就是“重量不重质”的问题,似乎除了北马、上马以外,就没有口碑甚好的赛事。
那么,在全民马拉松时代,如何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地赛事中挑选出精品的赛事,从平凡的跑者中脱颖而出呢?哈马给你答案。
赛事准备
一直以来,东三省的赛事就比较少,更是没有非常精品的国际赛事。这使得很多北方的跑者都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问题,甚少接触到好的大型赛事。此次哈马的“大热”也可循其因了。自6月22日开始报名,不仅全程半程名额首日便被疯抢完毕,更是有万名外地选手报名参赛。
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哈马的“自身条件”也可谓是十分优越。在准备工作上,哈马在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准备:不仅从提前两个月进行志愿者培训、急救医师志愿者、骑行志愿者招募、赛道丈量、哈马特训营等多方面工作进行赛道保障,还准备了赛事当天丰富的沿途表演:通过对乐队、组织等进行了专门的选拔,也为当天的气氛做足了充分的预热。
其中赛事预热活动中的“哈马特训营”格外引人注目,训练营在群力音乐长廊举行,邀请到了李子成老师进行答疑解惑。并且举行了群跑活动。
比赛前夕
临近比赛,跑者们陆陆续续接到了领取参赛包的通知。为了方便跑者,领物点特意设置了复印处,帮助没带复印件的跑者复印证件。
参赛包虽不算十分优厚。但也算全面。包括了参赛服、地图、参赛指南、旅游雨衣、纪念徽章和红领巾。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感觉奇怪?红领巾!是的,参赛包中必备一条红领巾,寓意为“不忘初心”,赛道上的很多跑者将红领巾穿戴在身上,形成了一道瞩目的风景线。
比赛前夕的准备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哈马其人文关怀。从赛前三天,组委会便每天由短信的形式对跑者进行赛事信息、注意事项、天气预报等的叮嘱。不仅如此,其官方微信更是从开赛前一周便进行倒计时以及注意事项的推送,逐渐将这场狂欢慢慢推到了最高点。
比赛当天
一来到现场,困倦的跑者们便被扑面而来的音乐浪潮席卷的浑身一震。欢快的鼓点弥漫在中央大街的每个角落、涌动的人潮中无一不是兴奋的脸颊。原本平静的心绪也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连心跳也不禁加速起来。
起点设置在著名的中央大街,方向正对着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可以看到作为地标的防洪纪念塔。赛事的另一看点是赛事由CCTV5直播,枪声一响,欢快的跑者们纷纷向直播的大屏幕热情地招手,望向屏幕另一端的家人和朋友。
前四分之一段是沿江跑。万里无云的晴空下,赛道十分宽阔而平坦。沿途都有密密麻麻的人群为跑者呐喊。每隔几公里就有各种表演,有水鼓、太极扇、健身操、武术、轮滑等。为原本枯燥无味的跑步进程增添了许多乐趣。
每隔2.5km是一个补给点。跑者们先见到一个救助点,不远处便是密密麻麻的绿色帐篷。
志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热情地递出手中的纸杯、海绵、补给。并为跑者们加油助威。提供的补给仅饮品共有五种,跑者可以尽情地任性选择。不过像香蕉、盐丸、红牛等抢手的物品,只有前一半的跑者能享受。
路上遇到一位清洁工人、一个一个地捡起道路中央的海绵,笔者向他道谢:“辛苦了!”他笑着说:“不辛苦!”十分暖心。
比赛结束后的工作依旧很高效。踏过终点,便是一个记录成绩的滚动屏,不少跑者在这里驻足寻找着自己的成绩。顺着指示牌的方向领曲奖牌、完赛包跑者可以先去泡脚区给疲劳的双脚做一个spa,再去存包处取回自己的物品。最后去乘坐组委会免费提供的接驳车、接驳船等,回到起点。路上打开完赛包,有紫薯面包、哈尔滨特色红肠、格瓦斯等。足以安慰你空荡荡的胃。
路上欣赏下美貌的奖牌,王冠的形状见证了跑者的荣耀时刻。
哈马虽然盛况空前,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沿途的“赛道礼仪”问题,一群跑者经过后的补给点,往往是满地水,如果补给点有香蕉,更是一地香蕉皮。经过了运动饮料补给点的地面往往有些粘脚……另外还有完赛率不高、部分补给(完赛服)数量太少等问题......这些问题是赛事中那一小部分的不完美。但是作为新生赛事,相信它会越办越好!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年的哈马!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