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每个跑马拉松的人可能都有一个首马梦,我也一样;国内每个跑马拉松的人可能都想跑一次北马,我就是这样。很幸运,我的首个全程马拉松是2017北京马拉松。
跑步的初心是减重,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开始的操场10圈,到10公里再到半马。参加过李宁10K,2016宜昌马拉松半程,2016武汉后官湖半程马拉松。2017是时候来一次全程马拉松了,2017北京马拉松报名开启时就想着去试试,很幸运。我获得了武汉跑步吧群主提供的赞助商名额。
北马是定了,但是心里没底。我也相应的根据比赛设定了赛前两次30公里的训练计划,其他15公里的有氧跑。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最后一周我进行了相应的减量训练。周一15公里匀速跑,周三5公里强度跑刺激肌肉。
我赛前有研究线路图的习惯,北京线路图发布时我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坡度起伏不大。另外看了补给点的介绍,就开始考虑目标成绩,补给的携带,所要穿的衣服、鞋子装备等等。
从武汉出发至北京,去领物办理住宿一路都很顺利。
赛前定妆
比赛前一天我准备好装备就早的休息。比赛当天定好闹钟5:00起床。5:30出门到达地铁站,地铁站全是跑马拉松的参赛者。
到达起点附近的时候发现人更多,后来了解到由于安检升级也实行分流,到达存包和检录口耗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下次再去参赛得提前半小时可能会更方便。
由于我是赞助商名额,F开头在队伍最后面。发枪起跑后十分钟才到达起点位置。人非常多,跑不开。但好歹跑起来了。赛前我的完赛目标为4小时。准备的比赛策略是前面20公里以储备心率2.1区间跑,但不超过2.3。所以在保持这心率区间的同时也在不停的超车,人确实非常多,超车很耗费体力。但我尽量不超速,保持在2.3以下的储备心率区间在跑,配速大概在5:30每公里。而且比赛当天空气特别好,天空蓝,当然太阳也特别大。我有个特点不喜欢在太阳下面跑步,一般都是早上太阳出来之前跑完回家或者晚上太阳落上之后出门跑步。首个全马、单次跑步没有超过31公里、人流量、外在环境等因素是变化点,我也暗暗在心底做好了一场苦战的准备。
在5公里左右的时候我碰到了也是从武汉过来参赛的选手,相互简单交谈了之后我继续保持储备心率区间开始超车。因为如果这样混混混下去,到十点半以后气温、30公里以后的里程等都属于不确定因素。我既不敢跑快也不敢跑慢。第一个五公里我用时27分钟。
在7.5公里的补给点我拿了一瓶佳得乐边跑边喝。到8公里左右的时自己带的补给苹果泥吃了一袋,因为赛前研究北马补给。17公里左右有能量胶,我就带了两袋准备8公里吃一袋、12公里吃一袋。为什么要吃能量胶呢?因为在赛前拉练30公里的时,第二次吃过能量胶的表现明显要好于第一次跑30公里的表现。第二个五公里用时27分钟。
十公里过后的赛道人还是很多,也只能按照既定策略边跑边超。还有三个十公里,我也在提醒自己不能贸然的提速。赛后看来这个决定非常的理智和正确。第三个和第四个十公里的阶段时间都是26分钟,速度保持的不错。我也稍微进入了状态,跑的不累,每个补给点必到,改吃吃该喝喝。此时的外圈人比较少,我尽量在外圈跑,缺点是拿补给不方便比较耗体力。
过了20公里之后,我的想法是20-30公里一定不能急也不能掉速,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持这个心率区间这个速度。这个时候的太阳已经很大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天气跑过,就不停的拿水浇身上,北方的气候很干燥衣服很快就干了,所以取一瓶水一大半都是往身上浇了降温,其他的就是润喉。第五个和第六个十公里的阶段时间也都是26分钟,保持的很好。(我也是赛后成绩表上看的)
30公里以后,挑战开始来了。一个是没有跑过随时有崩的可能,一个是太阳真的非常大。我心里默默的想保持往身上浇水和不停润喉的策略,储备心率区间在2.5以下。坚持吧,因为我相信心率不出问题一般没有问题,赛前我看过李少壮的专栏,李少壮讲马拉松比赛30公里后身体的痛苦谁都一样,黑人选手也是,所以要克服。我在这个的前提加了一条保持心率,毕竟我不是专业运动员,我是和自己比赛。30公里到35公里我用时26分钟,可以说保持的非常好。
35公里以后是最痛苦的一段赛程,还是太阳,还是身体上的酸痛想放弃。赛道也开始枯燥无味的折返转弯了,此时我才用的跟紧配速相同的参赛着,努力的跟进。到40公里左右的时候,前面喝了太多的水(25公里以前喝水太多,30公里以后一般只润喉)想上厕所,就到场边的厕所小解了。最后两公里全程无遮挡又是大太阳,冲吧,就这样跑到了终点。比目标成绩快了15分钟。计时成绩3:45分钟完成了我的首马2017北京马拉松。
赛后的冰水泡脚非常好,我去泡了十五分钟然后跟着做了拉伸。回酒店洗澡换衣就启程回家了。
完赛奖牌
北马的体验非同一般。如果有机会还来,我想的我目标是3:30以内。加油……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iranshao.com/diaries/198215
回应
回应